书法逸闻趣事:毛公鼎与大篆
鼎大多为青铜所制,是中国古代用来饮食和祭祀的一种器具。一般有三足的圆形鼎,也有四足的方鼎;有煮汤熬粥的小鼎,也有祭祀天帝和祖先用的大鼎。鼎本来是一件普通的日用容器,后来发展成祭祀用的神器,慢慢地被笼罩上神神秘而威严的色彩。
其实,鼎的文化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。早在7000多年前,就出现了陶制的鼎。随着人们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,逐渐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鼎,它在商周时发展到了极盛阶段。这个时期,青铜器数量很多,出现了很多新器具,鼎的形状也更加丰富多彩,质地更加厚重,花纹更加复杂精美,开始流行在鼎上刻记铭文。开始时,刻字较少,多是家族徽图、人名,后期发展为记载征伐功绩、祭祀大典等内容的长篇大论。
清道光二十三年(公元1843年)时,陕西岐山县出土的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之最,有很大的研究价值。它高53.8厘米,口径47.9厘米,重34.7千克,与同时期铸造的其他青铜器相比,显得娇小。然而,它内壁刻记的的铭文制作于西周宣王时期,有32行499字,是现存最长的铭文。相传,周宣王为中兴周室,进行改革创新,革除积弊,对一位叫毛公的大臣委以重任。毛公直言上谏,忠心辅佐,广进建议,为周王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,周宣王对他十分赏识,赐给了他大量的物品。毛公为感谢周宣王的知遇之恩,特意铸造了一个大鼎来铭记这件事情。因其是毛公所制,所以被称为"毛公鼎"。
刻于鼎上的铭文,书法渐趋整齐,结构匀称准确,线条流畅,在发展演变中字形圆转浑厚,变化丰富,参差不一,独具风格,这些铭文就是"钟鼎文"(金文),与甲骨文、石鼓文一并被称为大篆。"钟鼎文"大篆就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一种字体。
殷商时代的"甲骨文",书法细劲挺直,笔画无顿挫轻重;商周铸于钟鼎、货币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"钟鼎文",字体圆润饱满,富于变化;春秋战国时期刻在石簋、石鼓上的"石鼓文",笔画雄强而凝重,字体略呈方形,风格典丽峻奇。